編者按:桃源縣作為湘鄂西和湘鄂川黔兩個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,四千余名桃源兒女跟隨賀龍參加紅軍,全縣為中國革命犧牲的先烈達15670余人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涌現了大批英雄人物,流傳著許多紅色故事,矗立起眾多巍峨地標。

  為銘記英雄人物的不朽功勛和輝煌事跡,在全社會營造崇尚英雄、謳歌先烈的風尚與氛圍,中共桃源縣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、桃源縣攝影家協會共同推出“點亮地標、致敬英雄”專題攝影展播,以迎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。浩氣長存,英雄不朽,他們的精神將繼續照耀我們慨然前行。鏡頭穿越歷史長河,影像定格遺存實物。本專題將帶您一起追懷英雄的故事,踏尋不曾磨滅的紅色足跡。

  《劉炎烈士紀念亭》

  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”。小山村里,走出了縱橫疆場的將軍;一個農民的兒子,成為拯救民族的英雄。他就是我黨忠誠的戰士、我軍優秀的指揮員——劉炎。

  烈士已逝,英魂長存,為了永遠紀念劉炎同志,家鄉人民將他的出生地,由沙堰村改為劉炎村,并組織修建了劉炎紀念亭,小小紀念亭雖算不上雄偉壯觀,但有藍天白云作伴,綠水青山為鄰,鳥語花香為伍,靜靜地矗立著,顯得格外莊嚴肅穆,寄托著家鄉人民對革命先烈無比的懷念和敬仰。

  劉炎原名安煥,又名炳生、本初,1904年1月28日出生于馬鬃嶺一個貧寒的農家。劉炎自幼給地主放牛。童年時在外祖父郭如皆鄉村私塾里免費旁聽。后因家貧,被迫中斷學業,至十一歲勉強讀完三年私塾。十四歲,他就擔起重擔,種田織布,樣樣農活都干。

  1926年,劉炎積極投身農民革命運動,被當地農民推選為鄉農協委員長。1927年5月份“敬日事變”后,他被迫離開家鄉,出走武漢,投身國民革命軍,并加入中國共產黨。爾后一直緊隨毛澤東同志參加秋收起義、三灣整編、上井岡山。“第五次反圍剿”失敗后,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。由于他英勇善戰,屢建奇功,又善于做戰士的政治思想工作,深受毛澤東同志賞識,從副班長、班長、連黨代表至1930年任團政委,1931年又升任師政委。

  1938年新四軍在南昌成立時,他又調任為新四軍第一支隊政委,協助支隊司令員陳毅帶領抗日游擊隊痛擊敵人,為開辟與建立革命根據地,立下了卓越的功勛。1941年皖南事變后,中共中央軍委重建新四軍,他又被任命為第一師政治委員、兼蘇中軍區政治委員和書記。由于他南征北戰,出生入死,加之戰爭環境惡劣,終因積勞成疾,醫治無效,于1946年11月29日在山東臨沂逝世,臨終前還諄諄告誡妻子:“要永遠跟毛主席革命到底!”

  陳毅在他的墓碑上題寫了:獻身革命勛勞永在,服務人民無限忠誠。

  
《劉炎紀念亭題詞》


0